焦虑症是一组以恐惧与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。这种恐惧无具体的指向性,但总感到有不祥的事要发生,有如大祸临头一般而惶惶不可终日。焦虑是情绪障碍的主要症状之一,常与恐怖、强迫等症状同时出现,其单独的患病率不确切。
早期就体验到不稳定家庭生活的儿童更为焦虑,倾向更富于攻击性和反社会性。
焦虑有三种表现形式,一是主观的焦虑体验,二是外显的不安行为,如多动等,三是生理反应。不同的患儿,三方面的表现程度不一样或以其中的一种为主要的临床形式。
焦虑患儿总的临床印象是不安,易烦躁,不愉快的“麻烦的孩子”,“难照看难抚养的孩子”。由于儿童语言发育尚未完善而难以很好地表达他们的不安或惶恐。年幼儿童表现为爱哭闹,不易安抚,年龄稍大的儿童不安惶恐的内心体验可以表达,但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,抱怨周围环境而总是不高兴,不满意。
较多的患儿常同时出现胆小害怕,如不敢走黑路,不敢单独留在室内,不安地来回走动,不放心,反复检查。对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,在环境更换时焦虑加重。
幼儿在改变抚养环境后变得更好哭,无生气,食欲下降,睡眠障碍,如入睡困难,睡浅,睡眠不宁,易惊醒,夜惊,排泄习惯紊乱,如尿床、便裤。有的患儿则纠缠父母寸步不离。
学龄儿童焦虑可表现为上课不安,坐不住,烦躁,易和同学、老师发生冲突,学习效率低,学习成绩下降,有的不敢当众讲话,回答问题不敢正视对方,面红耳赤,手足无措,出汗心跳,手舌震颤,说话欠流利,还有的焦虑儿童表现为拒绝上学,逃学,离家出走,在外游荡即所谓焦虑的外显行为。
焦虑症时的生理反应现象比较突出,交感神经、副交感神经兴奋所产生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,如胸闷、心悸、呼吸加速、血压升高、多汗、口干。头晕。恶心、腹部不适、四肢发凉,便秘,尿频、遗尿、遗粪、睡眠不宁、早醒、多梦等。以上交感与副交感神经活动在焦虑中均可出现,但以前者为主,当焦虑发作时,交感神经活动增强,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,患儿可出现高度的激动状态。在某些焦虑、紧张、恐惧的情况下,有时会发生昏厥现象,这主要是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