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神经病症 > 抑郁症 >

「抑郁症患者的另一面」表面上阳光开朗,其实内心已伤痕累累

发布日期:2021-08-29 来源:www.hzyya.com作者:杭州天目山医院


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数据显示,全球有3 5亿的抑郁症患者。2019最新数据显示,我国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达6 9%,估算约有9500万患者。

  微博上有一个ID为走饭的网友,2012年曾在微博上发过这样一段话:
 
  “我有抑郁症,所以就去死一死,没什么重要的原因,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。拜拜啦。”
 
  这大概是网络对于抑郁症比较早的记录。9年过去了,这一条微博下面已经有100多万的留言,14万的赞,每天依然有大量的拥入的粉丝来留言。
 
 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数据显示,全球有3.5亿的抑郁症患者。2019最新数据显示,我国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达6.9%,估算约有9500万患者。
 
 
  这也就意味着,也就是每15个人中,可能就有1个是抑郁症患者。我们的身边,无论是朋友、同事还是家人,都可能有抑郁症患者。
 
  最近越来越多的明星也自曝曾经得过抑郁症,带给我们快乐的演员们,公众面前如此快乐的人,原来也被抑郁困扰。
 
  抑郁真的可能找上每一个人,而我们对于抑郁症的了解却还知之甚少,今天我们就想和大家谈谈关于抑郁症的10个真相
 
  一、抑郁症是像感冒一样的疾病,而不仅仅是情绪发作
 
  对于抑郁症而言,低落、不开心,只是疾病下的一种症状表现而已。
 
  就好像感冒,我们往往会出现咳嗽、流涕的症状,而这只是我们受到细菌、病毒感染之后表现出来的症状而已。
 
 
  抑郁症是一种发作性的精神障碍,病人在发作的阶段,脑5-羟色胺(5-HT)和去甲肾上腺素(NE)浓度下降。而这样的激素变化带来的状态变化也可能不仅仅是情绪。
 
  他们还会表现出更多不同的症状,比如失眠或者嗜睡,暴躁、焦虑、头痛,甚至有轻生的念头。最可怕的是忽视了这些身体的提醒。
 
  二、仅靠抑郁量表不能诊断抑郁症
 
  目前所有(正式)抑郁自测量表所评估的,都是「抑郁状态的严重程度」,换句话说,就是近一周或者近两周你的情绪、生理感受在多大程度上符合「抑郁状态」。
 
  但凡经历考研失败、恋爱分手等重大的人生事件的当下,不少人会产生「我不好,世界糟糕,未来没希望」这样的念头。
 
  一旦经历一个阶段的调整之后,这个重要的事件过去、压力消失了,抑郁状态也将烟消云散。
 
  如果量表结果显示你处在抑郁状态,不等于你已经患了抑郁症。
 
  先别急着下定论,抑郁量表在诊断中仅作为参考,去精神科医生那里,听听医生怎么说。
 
  三、乐观的人也会得抑郁症
 
  「爱笑」「乐观」并不能保护一个人不得抑郁症。目前没有研究发现,笑或者乐观的人更少得抑郁。
 
  本质上,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和生理基础,任何人都有得抑郁症的可能性。
 
 
  另外,抑郁症往往只有处在发作期,它的种种症状才会显示出来。
 
  我们似乎可以认为:生性乐观的人也有可能得抑郁症,在抑郁发作期间,她将暂时变得不再乐观。
 
  四、抑郁症可能会伴随一生,但也可以和它和平相处
 
  抑郁症的确容易复发。
 
  根据一项15年的队列研究,抑郁症的终身复发率高达80%,头五年未曾复发的治愈患者,在之后的十年里也有50%出现复发。
 
  但抑郁症患者并不是一直处于抑郁状态中,而是会有抑郁发作阶段。就好像一颗坏掉的牙齿,时不时会痛起来。
 
  在发作期,内心体验极度痛苦;突然哭起来,反复絮叨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都是可能出现的情况。而在缓解期,痛苦折磨会大幅降低,对生活的影响也会减轻。
 
 
  抑郁发作期从几天到几周,甚至到6个月或更久。持续有效地治疗,更重要的是帮助抑郁症患者提高生命质量和减少复发的可能。
 
  五、抑郁症可以不吃药,但不能不治疗
 
  确诊抑郁症后,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及经济状况,建议接受心理治疗、服药或者在服药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治疗。
 
  如果实在不想吃药,可以勇敢地把这个顾虑表达出来,或许还能告诉你一些服药之外的治疗选项,比如经颅磁刺激、认知行为疗法等等。
 
  总之,改变的方法有很多,唯独不建议做的,就是什么都不做,或自己偷偷改变治疗方案,等它自己好。
 
  六、抑郁症的确可能出现自杀倾向
 
  患上抑郁症,自杀的风险的确会变高,但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想自杀。
 
  根据美国HHS官网公布的数据,门诊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的人数占比大约为2%。
 
  有数据显示,至少60%曾经尝试自杀的人,是心境障碍患者(主要包括抑郁症和双相障碍)。
 
  这也是在医院也好,心理咨询机构也好,都把自杀倾向作为重要的评估点的原因。
 
 
 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,对于重度抑郁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,抑郁缓解期,也就是看起来「好」起来的时候自杀风险反而会升高,需要家人和朋友注意防护。
 
  七、抑郁症不总是不开心的
 
  抑郁症并不会改变人的各种基本属性,我们都一样,一天中也有情绪波动。
 
  抑郁发作期间,他也仍旧会笑。只是那些快乐可能稍纵即逝。有些患者,甚至在发作期,还会努力表现出开心的样子。
 
  开不开心从来就不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,也不要拿开不开心判断抑郁症是否好了。
 
  八、不需要刻意逗抑郁症患者开心
 
  抑郁发作期间,病人的情绪体验会变得「空白」,动力会变得低下,对自己的认识会偏向负面,食欲和表达欲都可能会下降,我们做的那些事,可能暂时触动不到他。
 
 
  不过这种特别的对待,会被患者接收到,但效果并不确定。
 
  可能会被理解为「关心我的方式」,也可能会被曲解为「这代表我不正常」或者「你说的我做不到,压力很大」。
 
  更好的做法可能是顺势而为,推波助澜。如果他想坐着晒晒太阳,那就陪他晒太阳,而不是让他出去走走。
 
  倾听他想要的,而不是给更多的「指导」建议。
 
  九、他不是懒也不是不努力,只是负面情绪很难控制
 
  抑郁症表现出的退缩、畏难情绪,并不是软弱的表现。
 
  抑郁症患者在发病的时候,强烈的负面体验远远超出了他自己能调节的范围,他可能会因此感到自责、无助。
 
  「想开点」「你经历的都是小事」这样的劝慰这时候是无济于事的。病人的身体里的某个调节器暂时坏掉了,就好像我们不能让一个感冒的人马上停止咳嗽一样。
 
 
  而抗抑郁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症状,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打破「越难受越不想动,越不动越难受」的恶性循环,让自我调节机制重新发挥作用。
 
  十、抑郁症不会传染,但也请照顾好自己
 
  我们总说需要对抑郁者给予更多的爱和包容,但也别忽视了陪伴者。
 
 
  陪伴的人往往因为疲惫和缺乏支持、理解,自己的压力很大,也可能会处在抑郁状态。这不是传染,而是疲劳、压力、自我关怀有限的一种结果。
 
  如果感到需要帮助,可以试着找一些抑郁症小组,找到一群一起陪伴抑郁症的人,更容易获得归属感。
 
  抗击抑郁是场持久战,照顾好你自己,他才能在你支持下走得更远、更坚定。

 
  最后,关于抑郁症,其实,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多,甚至我们都还搞不清楚,身体里的哪部分出了问题让我们变得如此「脆弱」。
 
  正确认识和理解抑郁症,是我们和社会要共同迈出的关键一步。
 
  错误的认知、过度的解读、疾病的泛化……都会让「抑郁症」变成一种吐槽,或者是一种刻板标签,而忽略了它背后一个一个真实的人,以及他们真实的情绪和生活。
 
  最后还是想说,这是一场持久的战斗,我们才刚刚开始。
 
  但开始,就有希望。
 
  以上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侵权请联系删除
在线咨询
预约挂号

本文地址: https://www.hzyya.com/yyz/115519.html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

上一篇:浙江绍兴精神科哪个医院好_杭州天目山 下一篇:嘉兴看心理医生去哪个医院_杭州天目山

温馨提示

来院后进入一楼大厅,有导医接引,报上预约号(通过网络或者电话预约,医生会安排预约号)核对姓名后,导医迅速安排你就诊,无需排队!

您的位置:首页 > 神经病症 > 抑郁症 >

「抑郁症患者的另一面」表面上阳光开朗,其实内心已伤痕累累

温馨提示:为了节约您的手机流量,建议您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咨询
  微博上有一个ID为走饭的网友,2012年曾在微博上发过这样一段话:
 
  “我有抑郁症,所以就去死一死,没什么重要的原因,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。拜拜啦。”
 
  这大概是网络对于抑郁症比较早的记录。9年过去了,这一条微博下面已经有100多万的留言,14万的赞,每天依然有大量的拥入的粉丝来留言。
 
 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数据显示,全球有3.5亿的抑郁症患者。2019最新数据显示,我国抑郁障碍终身患病率达6.9%,估算约有9500万患者。
 
 
  这也就意味着,也就是每15个人中,可能就有1个是抑郁症患者。我们的身边,无论是朋友、同事还是家人,都可能有抑郁症患者。
 
  最近越来越多的明星也自曝曾经得过抑郁症,带给我们快乐的演员们,公众面前如此快乐的人,原来也被抑郁困扰。
 
  抑郁真的可能找上每一个人,而我们对于抑郁症的了解却还知之甚少,今天我们就想和大家谈谈关于抑郁症的10个真相
 
  一、抑郁症是像感冒一样的疾病,而不仅仅是情绪发作
 
  对于抑郁症而言,低落、不开心,只是疾病下的一种症状表现而已。
 
  就好像感冒,我们往往会出现咳嗽、流涕的症状,而这只是我们受到细菌、病毒感染之后表现出来的症状而已。
 
 
  抑郁症是一种发作性的精神障碍,病人在发作的阶段,脑5-羟色胺(5-HT)和去甲肾上腺素(NE)浓度下降。而这样的激素变化带来的状态变化也可能不仅仅是情绪。
 
  他们还会表现出更多不同的症状,比如失眠或者嗜睡,暴躁、焦虑、头痛,甚至有轻生的念头。最可怕的是忽视了这些身体的提醒。
 
  二、仅靠抑郁量表不能诊断抑郁症
 
  目前所有(正式)抑郁自测量表所评估的,都是「抑郁状态的严重程度」,换句话说,就是近一周或者近两周你的情绪、生理感受在多大程度上符合「抑郁状态」。
 
  但凡经历考研失败、恋爱分手等重大的人生事件的当下,不少人会产生「我不好,世界糟糕,未来没希望」这样的念头。
 
  一旦经历一个阶段的调整之后,这个重要的事件过去、压力消失了,抑郁状态也将烟消云散。
 
  如果量表结果显示你处在抑郁状态,不等于你已经患了抑郁症。
 
  先别急着下定论,抑郁量表在诊断中仅作为参考,去精神科医生那里,听听医生怎么说。
 
  三、乐观的人也会得抑郁症
 
  「爱笑」「乐观」并不能保护一个人不得抑郁症。目前没有研究发现,笑或者乐观的人更少得抑郁。
 
  本质上,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和生理基础,任何人都有得抑郁症的可能性。
 
 
  另外,抑郁症往往只有处在发作期,它的种种症状才会显示出来。
 
  我们似乎可以认为:生性乐观的人也有可能得抑郁症,在抑郁发作期间,她将暂时变得不再乐观。
 
  四、抑郁症可能会伴随一生,但也可以和它和平相处
 
  抑郁症的确容易复发。
 
  根据一项15年的队列研究,抑郁症的终身复发率高达80%,头五年未曾复发的治愈患者,在之后的十年里也有50%出现复发。
 
  但抑郁症患者并不是一直处于抑郁状态中,而是会有抑郁发作阶段。就好像一颗坏掉的牙齿,时不时会痛起来。
 
  在发作期,内心体验极度痛苦;突然哭起来,反复絮叨自己做的不好的事情都是可能出现的情况。而在缓解期,痛苦折磨会大幅降低,对生活的影响也会减轻。
 
 
  抑郁发作期从几天到几周,甚至到6个月或更久。持续有效地治疗,更重要的是帮助抑郁症患者提高生命质量和减少复发的可能。
 
  五、抑郁症可以不吃药,但不能不治疗
 
  确诊抑郁症后,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情及经济状况,建议接受心理治疗、服药或者在服药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治疗。
 
  如果实在不想吃药,可以勇敢地把这个顾虑表达出来,或许还能告诉你一些服药之外的治疗选项,比如经颅磁刺激、认知行为疗法等等。
 
  总之,改变的方法有很多,唯独不建议做的,就是什么都不做,或自己偷偷改变治疗方案,等它自己好。
 
  六、抑郁症的确可能出现自杀倾向
 
  患上抑郁症,自杀的风险的确会变高,但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想自杀。
 
  根据美国HHS官网公布的数据,门诊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的人数占比大约为2%。
 
  有数据显示,至少60%曾经尝试自杀的人,是心境障碍患者(主要包括抑郁症和双相障碍)。
 
  这也是在医院也好,心理咨询机构也好,都把自杀倾向作为重要的评估点的原因。
 
 
 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,对于重度抑郁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,抑郁缓解期,也就是看起来「好」起来的时候自杀风险反而会升高,需要家人和朋友注意防护。
 
  七、抑郁症不总是不开心的
 
  抑郁症并不会改变人的各种基本属性,我们都一样,一天中也有情绪波动。
 
  抑郁发作期间,他也仍旧会笑。只是那些快乐可能稍纵即逝。有些患者,甚至在发作期,还会努力表现出开心的样子。
 
  开不开心从来就不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,也不要拿开不开心判断抑郁症是否好了。
 
  八、不需要刻意逗抑郁症患者开心
 
  抑郁发作期间,病人的情绪体验会变得「空白」,动力会变得低下,对自己的认识会偏向负面,食欲和表达欲都可能会下降,我们做的那些事,可能暂时触动不到他。
 
 
  不过这种特别的对待,会被患者接收到,但效果并不确定。
 
  可能会被理解为「关心我的方式」,也可能会被曲解为「这代表我不正常」或者「你说的我做不到,压力很大」。
 
  更好的做法可能是顺势而为,推波助澜。如果他想坐着晒晒太阳,那就陪他晒太阳,而不是让他出去走走。
 
  倾听他想要的,而不是给更多的「指导」建议。
 
  九、他不是懒也不是不努力,只是负面情绪很难控制
 
  抑郁症表现出的退缩、畏难情绪,并不是软弱的表现。
 
  抑郁症患者在发病的时候,强烈的负面体验远远超出了他自己能调节的范围,他可能会因此感到自责、无助。
 
  「想开点」「你经历的都是小事」这样的劝慰这时候是无济于事的。病人的身体里的某个调节器暂时坏掉了,就好像我们不能让一个感冒的人马上停止咳嗽一样。
 
 
  而抗抑郁药物可以有效减轻症状,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打破「越难受越不想动,越不动越难受」的恶性循环,让自我调节机制重新发挥作用。
 
  十、抑郁症不会传染,但也请照顾好自己
 
  我们总说需要对抑郁者给予更多的爱和包容,但也别忽视了陪伴者。
 
 
  陪伴的人往往因为疲惫和缺乏支持、理解,自己的压力很大,也可能会处在抑郁状态。这不是传染,而是疲劳、压力、自我关怀有限的一种结果。
 
  如果感到需要帮助,可以试着找一些抑郁症小组,找到一群一起陪伴抑郁症的人,更容易获得归属感。
 
  抗击抑郁是场持久战,照顾好你自己,他才能在你支持下走得更远、更坚定。

 
  最后,关于抑郁症,其实,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多,甚至我们都还搞不清楚,身体里的哪部分出了问题让我们变得如此「脆弱」。
 
  正确认识和理解抑郁症,是我们和社会要共同迈出的关键一步。
 
  错误的认知、过度的解读、疾病的泛化……都会让「抑郁症」变成一种吐槽,或者是一种刻板标签,而忽略了它背后一个一个真实的人,以及他们真实的情绪和生活。
 
  最后还是想说,这是一场持久的战斗,我们才刚刚开始。
 
  但开始,就有希望。
 
  以上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侵权请联系删除